像劉文生這樣投身茶葉產業的返鄉民工,當地還有很多。2019年,我市已建成高山有機茶基地8.1萬余畝。2016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為“全國產茶重點縣”、“全國生態有機茶之鄉”稱號。目前,常寧是湖南省十強生態產茶縣、湖南省重點產茶縣、全省茶葉千億產業7個重點縣之一。全市有兩萬余人投身到茶相關產業領域,從2018年以來,我市春茶年產量穩定在1200噸左右,占到衡陽市春茶總產量八成以上。產茶區群眾人均因茶年增收3786元,全市13217人因茶脫貧。劉文生,就是茶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之一。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茶葉產業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15家,大都具有顯著的扶貧效益。如瑤園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產業帶動村民入股,組建茶葉專門生產合作社,吸納了281戶農民入社(貧困戶就有123戶410人)。通過“合作社+產業+農戶”的精準扶貧模式, 410名貧困人口。自2017年以來,每人每年都能分紅3000元左右。貧困戶在打理自家茶園之余,能夠就近到家門口的合作社務工增收,合作社常年務工的16名貧困人口人均工資都在3萬元以上。公司還為貧困戶提供了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幫助貧困戶解決茶葉產銷難題。貧困戶閑暇時還能參與旅游服務,如獅園村劉家組的高國榮,近幾年來每年都在春季旅游旺季時擺攤出售茶葉、糍粑、野菜等山貨,最高日營業收入曾突破萬元。
枯燥的數據背后,是歷屆常寧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實現藏富于民的持續接力。2013年以來,我市以打造全國最大生態有機茶基地縣為目標,大力扶持茶葉產業發展,出臺了發展激勵政策,組建了服務產業發展的專門班子,設立了扶持發展基金,全市各級各部門重視茶葉產業、支持茶葉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共識。近幾年來,我市用于改善產茶區水電路基礎設施的項目資金就整合了上億元。茶葉產業發展還帶動了旅游、農副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推動了茶葉企業開發創新,不但開發了完整的綠茶、紅茶、黑茶系列產品,而且茶葉洗發水、美容面膜等衍生產品也相繼推上市場,全市涉茶產業總產值已突破5億元。 (劉星、蕭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