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常寧,滿是夏天的味道,37歲的李篤剛正在倉庫忙著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倉庫也是他的電商服務站,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彌漫著不同種類蔬菜的清香,場地雖然不大,但經此發往全國的常寧農產品可不少。
常湘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篤剛向記者介紹:因為當時合作社很多農戶種植的經濟作物,存在銷路難的問題,為了想盡辦法把這個農副產品推向市場,就想到通過電商平臺來銷售產品。
李篤剛個頭不高,皮膚黝黑,腦瓜子活,吃得了苦,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他從事過IT行業,對互聯網可謂輕車熟路,電商模式很快就被他吃透,而借助電商平臺,合作社里的農副產品的銷路問題也很快得到解決,自己的腰包也漸漸地鼓了起來。
李篤剛告訴記者:為了方便村里的一些貧困戶和老人售賣農產品,公司也同時組織車輛和人員上門收購。
為進一步解決收購來的農產品的保鮮問題,李篤剛嘗試著將一些蔬菜曬成干貨,再包裝進行線上銷售,沒想到竟然更受消費者喜愛,訂單量不斷增多,尋求合作的合作社也越來越多。
大力農場合作社負責人陳孝輝是與李篤剛電商平臺合作后的受益人之一,他高興得告訴記者:以前蔬菜上市旺季的時候,很多蔬菜都倒掉,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后來跟李篤剛的電商平臺進行合作之后,把新鮮的蔬菜加工成干貨進行網絡銷售,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經濟收入。
既然蔬菜都能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為什么不能把常寧的土特產都放到網上賣呢?望著一包包曬干的蔬菜,李篤剛萌生了新想法:建立淘寶網店,主推“常寧味道”。
“我們常寧的土特產非常多,可卻不為外人所知,我想通過這個電商平臺,讓更多的外地人知道我們常寧特產,同時,讓很多在外地的常寧人通過我們這個平臺享受到家鄉的味道。”李篤剛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2017年以來,從普普通通的蔬菜瓜果,到塔山深處的山嵐茶,到獨具特色的常寧茶油、茶山飛雞蛋等等,各式各樣的常寧土特產都被他搬到網店。當電商生意越做越紅火產品越來越供不應求時,一種訂單式農業新模式也在他的探索下逐漸走向成熟。
“公司通過電商平臺,先了解到客戶需求,然后及時與當地的老百姓、合作社溝通,讓他們根據客戶的需求種植相應的蔬菜,公司再回收。”李篤剛表示:通過這種訂單式農業,讓種植者更快、更及時地了解市場的需求,讓他們的利益更大化。 (尹明 李洋源(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