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鎮毘帽峰村位置偏遠,石山成片,條件惡劣。近些年來,村里大力發展無渣生姜、黃花菜、芍藥等特色種植,成功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但特色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的同時新煩惱又來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銷售面臨的勞動強度和運輸成本讓大伙兒頭疼不已。
毘帽峰村村民徐春花告訴記者:自己挖了點筍子,但自己年紀大了,是上街叫賣很不方便,主要是交通不方便。
“村里的農產品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物美質優,但是因為我們銷售的信息比較閉塞,所以很多的產品一直很難賣到好的價錢,有滯銷的現象。”毘帽峰村支部書記吳小建無奈地告訴記者。
在市商務和糧食局等部門的幫助下,2019年以來,毘帽峰村建起了電商服務站,及時發布農產品信息,并引企進村與電商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村民只需帶著自家的農產品來到村部的電商服務站,通過檢查質量、上稱登記、現金結算幾個簡單環節,就能讓農產品面向全國市場銷售。
常寧市商務和糧食局電商辦負責人表示:電商企業通過扶貧工作站接收到當地產出的農產品的信息以后,組織了電商平臺企業到毘帽峰村現場收購農產品,通過網銷把當地農產品干筍,通過網絡銷售,從而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實惠。
毘帽峰村村民徐祥仁介紹:以前山貨都賣不出,現在通過電商扶貧,產品都賣得出,這對于老百姓是最大的好處和優惠。
裝滿收購來的干貨,電商快車駛出了村莊,來到市區的發貨倉庫。再通過篩選、稱重、分裝、包裝、貼簽,一項項不起眼的土產品,搖身一變全部都成了精美俏商品,既上了檔次,也上了價格。
常湘元公司負責人李篤剛邊瀏覽網頁邊介紹:今天剛剛回來把筍下車以后,我們就通過淘寶和拼多多平臺把剛剛收回來的筍上架,面對全國各地開始銷售。
李篤剛說:通過電商平臺幫老百姓銷售農副產品,給自己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帶動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也給他們帶來了足夠大的利潤空間。
2016年以來,全市積極推動電子商務和農產品銷售緊密結合,讓優質農產品“觸電上線”,從而實現特色農產品做優、貧困戶增收、電商企業盈利、脫貧攻堅加速度多贏局面。
偏遠山區的優質農產品上了網,然而網銷農產品如何解決保鮮難題?優質農產品如何賣個好價錢?敬請關注《魅力電商》系列報道之二:常寧味道俏四方!(尹明 李洋源(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