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踏青暢游外,飲食習俗也是豐富多彩。在我們常寧,一種名為“清明粑”的小吃不僅深受大家的喜愛,也是祭祀先人的一種常備佳品。眼看清明節就要到了,不少人已經開始制作清明粑了。
春分過后,蘭江鄉波江村的田坎邊上陸續冒出只有小拇指大小、表面長著茸茸白毛的細葉,這種草叫佛耳草,又被大家稱之為清明菜。記者見到楊奶奶時,她正在田坎邊上摘清明菜,她告訴記者,這就是一會用來做清明粑的重要食材。拎著滿滿一袋清明菜,楊奶奶迫不及待地就帶著記者回家做清明粑。放好滿滿的一盆水,她將清明菜倒入水中清洗。
待清明菜洗干凈后,將其放在漏盆里濾干水份。趁這會功夫,楊奶奶便去準備粘米粉和糯米粉,楊奶奶的婆婆一把年紀了,也沒閑著,幫著楊奶奶又是洗蒸籠又是生柴火。其它準備工作就緒后,廚房里傳來了剁菜的聲響,一大盆清明菜被楊奶奶剁碎后只剩一小坨,屋子里也頓時有了一股淡淡的青菜香味。她拿捏著比例在盆中一勺一勺地加入粘米粉和糯米粉。
楊奶奶不時往盆里加水,用手不斷揉搓,原本白白的粉末和盆里的清明菜末混在一起,漸漸染上了綠色,待盆里的面團不粘手,將紗布沾上水鋪在蒸籠上,便開始捏面團。一個個面團捏圓拍成巴掌大小整齊地放在蒸籠上,一會兒工夫,一大盆面團就變成了蒸籠上的一個個大小一致的粑。
粑做好后往大鍋中倒入水,將蒸籠放入大鍋中,蓋上蓋蒸煮。白茫茫的蒸氣中,帶著一股淡淡的清香,讓人迫不及待地盼著揭開鍋蓋的那一刻。半小時后,清明粑伴著濃濃的青菜香味出爐了。果不其然,一個個白色的粑搖身一變就成了綠色的清明粑,吃著熱騰騰的清明粑,香糯爽口,回味悠長。
時過境遷,清明粑這種特色小吃,已經不僅僅是祭祖的意義,它包裹的更是春天與故鄉的味道。(尹明 李洋源(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