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減水稻絕不是不種水稻。對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糧食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裝滿“中國糧”。而水稻作為我國三大主糧作物之一,對保障糧食安全更是意義重大。目前我國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全國每年水稻種植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25%以上。北至黑龍江,南達海南島,眾多農民以種稻為生。
調減水稻是順勢而為。近年來,有數據顯示,我國水稻庫存壓力加大,優質供給不足,呈結構性過剩。而與此同時,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稻農種植效益不高,增收基礎不夠牢固,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水稻產業迫切需要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調減水稻,究竟要減掉什么?
消費市場升級需要減掉低端供給,提升稻米品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日益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次調整就是要減掉低端的無效供給,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稻米。例如黑龍江省在調減米質口感相對差、主要依靠糧庫收購地區的水稻同時,實施優質稻工程,重點推廣品質優、適口性好的水稻品種。
推動綠色發展需要減掉高投入高消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基本特征。要通過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推進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推動農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南方一些濱湖田、低湖田和冷浸田種雙季稻是劣勢區,而開展“稻蝦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不僅效益更高,化肥農藥用量減少,還有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
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減掉落后產能,優化生產力布局。“種糧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難題,根本上還要靠提升產業效益來解決。什么時候種水稻有賺頭、有奔頭,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這就需要以結構調整為契機,全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稻農產得出、產得優,同時賣得出、賣得好,拓展農業的增值空間。
當然,改革的陣痛在所難免,調減水稻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民的收入。要化解陣痛,實現轉型升級,就更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配套機制的完善。水稻調優之路,才剛剛開始。
本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更多相關資訊請訪問中國農產品網www.www.hlnfam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