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展區以“產銷對接——讓貧困地區農產品走出大山”為主題,設立了“三區三州”展區、定點扶貧展區、環京津冀扶貧展區、大興安嶺南麓片區、贛南原中央蘇區展區、扶貧產業園展區和電商扶貧展區,來自全國15個省的200余家企業參展。
2017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在選拔過程中,堅持把扶貧帶貧機制作為申報的重要條件,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創建了1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貴州省湄潭縣由此獲得了發展機遇。
在扶貧產業園展區的湄潭區域擺放著茶、大米、辣椒等主導產業的產品。湄潭縣農牧局黨組成員文興輝告訴記者,湄潭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面積411平方公里,整體布局為“一環三園多基地”,以茶產業為主導產業,茶園面積 20余萬畝,覆蓋了全部64個貧困村。“脫貧攻堅關鍵是產業。湄潭的優勢在于種茶,我們要抓住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機遇,整縣推進主導產業發展。‘湄潭翠芽’和‘遵義紅’品牌價值已經顯現,茶農年戶均增收至少提高3000元,產業扶貧效果非常明顯。”
與湄潭的產業扶貧不同,湖北省來鳳縣是農業農村部32年來持續定點幫扶的縣。這次參加農交會,來鳳縣農業局產業辦主任張昌鑫帶了兩家藤茶企業和一家紅薯企業參展。張昌鑫說,農業農村部對來鳳縣的定點幫扶,帶來了資金、技術、項目,來鳳縣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了藤茶、油茶、生姜等為特色的優勢產業布局。目前,來鳳藤茶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藤茶加工企業24家,一家企業能夠覆蓋三四個村的貧困戶,一畝藤茶的年收入超過5000元。
“產品品質要靠企業自己,政府提供的展銷平臺更是機會。我們要利用農交會這樣的展銷平臺,把我們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推介出去。”張昌鑫告訴記者。
農交會是一個展示、推介的平臺,更是一個交流經驗、發現亮點的平臺。來鳳縣三豐時代農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加工淀粉為主的公司,銷售經理向東在泰國展區看到一款面條是把昆蟲蛋白打成粉添加到面條里,形成了一款新產品。他覺得這款產品挺好,回去可以嘗試把動物蛋白添加到公司生產的淀粉里,豐富公司的產品品種。
產銷對接歷來是農交會的重頭戲。第十六屆農交會首次設立了電商扶貧展區,邀請了阿里集團等5家電商入駐,與貧困地區參展企業直接聯系對接。
平臺用戶已涵蓋824個貧困縣、涉及農產品品種4100余種、貧困地區用戶達197萬,這是記者在電商扶貧展區的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展區看到的三組數字。公司研究員杜娟拿出手機告訴記者,正好平臺上評選出“一畝田扶貧之星”,界面上第一個是廣西的馬良建,帶動100+戶貧困戶,每戶增收3000元。杜娟講述了馬良建的故事:去年,因市場銷路不暢,廣西鳳山縣的農戶將要放棄種植百香果的時候,身為長壽山百香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銷售負責人的馬良建通過一畝田農產品電商平臺幫助鳳山農戶的1萬多畝百香果銷往各地,價格從原來每斤0.7元提高到3.5元以上。現在,他帶動了合作社300多戶貧困戶,重拾農戶種植百香果的信心。
杜娟告訴記者:“電商對于縣域產業扶貧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把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我們評選‘一畝田扶貧之星’,就是要宣傳正能量,利用一畝田電商平臺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農交會的扶貧展區展示了目前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成果,激勵著大家凝心聚力攻堅可難,期待展會上的品牌農產品助力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