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達國家農業供應往往實現了農產品與零售商的直接對接,降低消耗,提升整體效益。我國農業供應鏈的發展經歷了傳統的農業供應模式到推行協議流通模式。于是,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應運而生。
新模式新思路
農超對接,指的是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農超對接”的本質是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農村,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
在北京福來品牌營銷顧問機構首席顧問婁向鵬看來,經過多年的發展,農超對接與傳統供應方式相比,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繞過了中間批發市場,給農戶直接面向超市的供應渠道。不過,在多年發展的調查中他也發現,這種供應鏈模式的穩定運行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包括農戶自身特征、所采取的生產方式、資金結算方式、政府支持力度等。
婁向鵬總結出了目前我國農超對接的幾種模式,而這些模式的不同,主要是在于超市與農產品對接方式。
婁向鵬告訴記者,首先是“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對于這種模式,婁向鵬認為,專業合作社并無物流配送能力,而只能靠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將產品運抵超市。“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成本較低,但由于專業合作者的物流配送能力不足,需要依賴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完成配送。”婁向鵬說。
其次是“超市+中介型農產品公司+農戶”模式。婁向鵬表示,如果超市直接與傳統的合作社對接,表面上可以降低超市的采購成本,但是由于傳統意義上的合作社沒有配送中心,這就變相增加了超市的物流運輸成本,農產品公司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農產品公司既對產品的質量安全負責,又承擔了產品的包裝和運輸,產品到了超市經過檢驗合格后,就可以直接上架銷售。因此,超市更傾向于和流通體系健全的農產品公司進行合作。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中介型農產品公司,它們主要承擔物流采購和配送的功能,還會根據合作基地所在地方的情況與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合作,在包裝技術、貨物擺放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如果運輸途中溫度或濕度不穩定造成損耗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擔。由于這種農產品公司能夠確保產品質量,使得沃爾瑪能把農產品的損耗控制在5%以內,這遠低于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在流通中10%~15%的損失率。“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中介公司參與利潤分配,對超市而言,其成本相對較高。”婁向鵬坦言。“第三種是合作農場和種植基地模式。”婁向鵬告訴記者,“這種對接方式,超市不是被動地采購農戶已種植的農產品,而是工作向上游延伸,采用訂單式采購,對種子的種類、質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有一些實力強的超市更是開始直接建立自有生產基地。”“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其實質是相同的——就是通過壓縮中間環節,實施集中采購,區別就是用何種方式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從而使超市以及農民達到雙贏的目的,也讓省去中間環節的農產品在到達消費者手上時會更加便宜。”婁向鵬說。
農超對接在探索中前行
農超對接從2008年開始實施,發展迅速。而在實際運行中,我國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面臨著“農”、“超”兩大主體契約關系不穩定、發展不平衡等制約。未來要針對性解決問題,多措并舉推動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發展。
與傳統供應方式相比,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繞過了中間批發市場,給農戶直接面向超市的供應渠道。不過,正如婁向鵬所言,這種供應鏈模式的穩定運行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包括農戶自身特征、所采取的生產方式、資金結算方式、政府支持力度等。
國都證券農產品分析師趙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了農超對接具體存在的挑戰。首先是農超雙方契約關系不穩定。趙博坦言,在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中,農戶、超市雙方都存在違約可能。例如,突發的自然災害導致農產品無法按時交付,農戶缺乏法律意識不按合同供貨,超市利用自身優勢壓低價格等事件,都會增加雙方違約風險,導致整個供應鏈模式變得脆弱。其次是農超雙方信息不對稱嚴重。信息不對稱難題會導致農戶跟風生產、低質生產,造成農產品直銷、安全問題頻發。另外,還會導致農超溝通不暢,退貨退單增加,影響農超雙方利益,致使供應鏈失調。第三是物流問題。當前的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缺乏一致的物流模式,從而無法為高效運行提供必要保障。雙方物流的缺陷,已成為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最大阻礙之一。
不過,趙博坦言,農超對接相當于為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打開了一條新路子,也是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好的途徑。新事物正是要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才能真正將自己的真正力量發揮出來。
趙博表示,就目前來看,農超對接要著手構建更加有效率、有誠信契約關系,維持供應鏈的穩定性,其次是在環節中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維系供應鏈的平衡性,三是建立公共信息傳導平臺,提高供應鏈的協調性,四是加大引入第三方物流模式,提升供應鏈的專業化,解決運輸難的問題,五是構建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供應鏈的最優化。相信在多個舉措的作用下,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才能往更好發展,為農、超雙方帶來切實利益。
農校對接成精準扶貧的“新渠道”
除了農超對接之外,改革開放以來,還有一個對接讓廣大農民樂開了花,那就是“農校對接”。
“農校對接”工作是由教育部、農業部和商務部于2009年11月共同發起并實施的,旨在探索從“田頭”到“餐桌”直銷模式的一項惠農惠校政策措施。眾所周知,農超對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模式、銷售模式、物流模式、產品質量和系統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而作為農超對接后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新模式,農校對接對這些方面的要求可謂更上一層樓。
婁向鵬表示,通過“農校對接”,減少農產品采購的中間環節,可在較大程度上降低學生食堂的采購成本,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對做好學生食堂工作,促進高校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開展“農校對接”有利于促進農民訂單式生產,提升農民標準化種植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于建立可追溯源頭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有利于加快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規模和速度,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有利于擴大消費,吸收城鄉就業;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婁向鵬坦言,如果說農超對接的重點是加大鮮活農產品現代流通設施投入。那么農校對接的重點就在于增強農產品進入高校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能力以及質量監管力度。“鮮活農產品高效物流配送是鮮活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環節,也是降低鮮活農產品損耗率,提高農產品增加值的重要途徑。支持有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新建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鮮活農產品配送功能、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配送等多種方式,建立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及高校需求相適應的物流配送體系。”婁向鵬說。
在這個過程中,政策還要求擴大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采農產品規模。加快擴大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采鮮活農產品的步伐。要廣泛宣傳和大力支持生產規模較大、質量安全水平較高、擁有自主品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向高校提供質量安全可靠的農產品,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鮮活農產品銷售規模的擴大。如此一來,不僅學校飲食得到了保障,對農民來講,生產的農產品有了地方出售,也提高了其脫貧致富的效率。
對接過程中要加強政策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逐漸成熟,從農超對接,到農校對接,每一個都是我國政府為了打造成熟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一種模式。而隨著互聯網、電商的發展,技術水平在這些模式的發展中也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有專家表示,在農超對接與農校對接的過程中,一定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強化鮮活農產品信息系統建設,廣泛推廣數字終端設備、二維碼技術、條碼技術、電子標簽技術、時點銷售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QQ、微信、APP)等移動終端,進一步推廣品類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支持各地超市、高校后勤行業組織盡快建立公開、公平的電子信息采購平臺,充分發揮電子商務訂單、配送一體化的優勢,引導超市、高校源頭采購安全農副產品。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實現高校系統與有關方面業務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高市場反應能力,建立鮮活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
在農校對接方面,為確保農校對接工作的高質量開展,需在省級層面從保障學生食品安全、維護高校穩定的高度重視“農校對接”工作。加強對農校對接認證合作社(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指導、扶持和服務,完善管理制度,加大項目、資金扶持力度。支持建設農校對接產品在儲藏、運輸、加工等項目方面的用地、融資、技術、人才和管理支持。號召各級涉農部門、協會及社會組織要高效服務于高等學校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企及貧困農戶。搭建專用共享平臺,促進農校對接產品在生產、采購、儲藏、配送等多方面降低成本,使高校自行到平臺提貨和由平臺配送到校等一站式的服務模式。支持建立全程實施質量監督監測體系,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性,也為高校的規模采購、陽光采購、安全采購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