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和互聯網普及的當下,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農村電商”應運而生。然而,零散的生產規模和落后的物流體系以及保守的思想觀念、匱乏的網絡技術人才等問題,使得在城市發展“如魚得水”的電子商務,在農村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宏觀政策層面的強化,為“農村電商”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尋求新機遇就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關節點。
現實情況是,一些糧食銷售、農產品采購等活動仍采用傳統模式,農民與農產品購買企業缺乏信息溝通。信息不對稱導致需求與消費的不對接,造成了“買難賣難”等問題。由此可見,若能真正發揮電子商務強大的信息系統和傳播速度,使農產品通暢有效上行,“農村電商”的發展定會向前邁出一大步,這也是“農村電商”發展的愿景之一。然而,農民個體生產規模較小,提供的農產品數量有限且缺乏農業信息和市場信息,沒有品牌意識,不具備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農民個體的單一網絡零售模式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取價格、數量、品牌優勢,不利于“農村電商”業務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把農業發展擺在了突出位置,推動農業由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必將帶來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政府的支持下,若能拓寬農產品上行渠道,將農民個體單一零售轉變為政府、電商企業、零售商、傳統經銷商、專業農業合作社等協同推進,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推動“農村電商”與傳統農村商業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必將帶來“農村電商”銷售規模的飛躍,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煥發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勃勃生機。
除了農產品上行難外,物流也是“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難點。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是電商平臺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廣、密度小且部分區域地處偏僻,道路交通不暢,物流配送不易。客觀存在的種種困難,使得構建一個全方位覆蓋的農村物流體系十分不易。雖然,阿里、蘇寧、京東等電商巨頭在許多村鎮建立了服務站點,以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運輸難題。但是,在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之下,電商企業的推進程度畢竟有限。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農村基礎設施配置,不僅有利于優化農村經濟系統,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還會使物流難度大大降低。在此基礎上,整合農村已有的基層電商站點資源,不斷優化農村地區資源配置,降低農村物流難度和物流成本,依托強大的互聯網信息系統和高效的電子商務系統,“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將會得到更好的解決。這時,無論是我們期許的構建“第四物流”抑或“智慧物流”,都將會有更大的實施空間和可能性。
農村地區落后的思想觀念,也是阻礙“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掣肘。一方面,由于農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較為落后,致使農民的思想也較為保守封閉。文化水平的限制和網絡知識的缺乏,使得他們對電商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懷疑,購物仍然由傳統方式主導。另一方面,“農村電商”缺乏專業的農村信息化建設人才,擁有知識的年輕人多數聚集在城市,專業人才的流失大大減緩了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步伐。所以,振興鄉村,推動農村人才建設,應通過優惠政策引導、鼓勵更多的專業人才投身農村信息建設之中;增強農村人才要素積累;加強農村信息化頂層設計;推動農村地區整體信息化建設,這是開展“農村電商”的必要條件。
同時,要加大對農民教育的投入力度,由政府主導開設電商相關課程,選派專業人員對農民進行指導學習和網上電商體驗。只有加深農民網絡信息認知,提高農民網絡技能,才能真正激發農民學用“農村電商”的積極性。
“加強鄉村振興的政策創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國家對農村發展的重視讓我們看到了“農村電商”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農村電商”來說,政府應從資金、基礎設施、農業生產、信息建設、物流規劃到法律保護等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其中的法律保護尤為重要。目前,我國“農村電商”處于探索階段,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學的電商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營造有利于“農村電商”發展的制度環境,才能更好地推動電商市場良好運轉,維護農民的利益,進而全面促進“農村電商”的超常規發展。
雖然“農村電商”目前發展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但是有龐大的農民群體為依托,其發展前景必定是廣闊的。作為一種21世紀新型的商業模式,“農村電商”通過對傳統購物模式的沖擊,不僅可以在農村地區產生思想觀念的更新,而且對推動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推動城鄉協調發展都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強大作用。我們有理由期待,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力助推下,“農村電商”必定會駛上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