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枯萎病
(一)棉花枯萎病田間癥狀識別
癥狀 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氣候條件的不同,常表現出不同的癥狀類型。
(1)黃色網紋型:病苗從葉緣或葉尖開始,葉脈褪綠變成黃白色,而葉肉仍保持綠色,呈現黃白色網紋狀斑塊,可擴大到整個葉片,最后干枯脫落,棉苗死亡。
(2)紫紅型:病苗子葉或真葉部分或全部變成紫紅型,葉脈多呈現紫紅色,隨著病情發展,葉片枯萎脫落,棉苗死亡。
(3)黃化型:病苗子葉或真葉邊緣開始部分或全部變黃,最后葉片萎蔫,干枯脫落。
(4)葉片突然失水,變軟下垂,葉色稍顯深綠,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葉片不脫落。
(5)矮縮型:棉株現蕾前后,頂部葉片可能發生皺縮、畸形,葉片暗綠變厚,棉株節間縮短,病株比健株明顯變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無明顯變化,但葉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葉片逐漸脫落,形成光桿。
不論是哪種癥狀狀類型的病株,剖開其根、莖、葉柄后,木質部導管變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
1、保護無病區
(1)植物檢疫: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制度。病區棉種嚴禁外調,禁止由病區調入帶菌棉種、棉籽餅和棉籽殼,堅決保護無病區。
(2)建立無病留種田和保種基地,生產無病棉種。
(3)種子消毒處理:外調棉種應用硫酸脫絨和藥劑消毒處理。
(4)402藥液溫湯浸種:缸內裝65℃左右熱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劑,攪勻,倒入硫酸脫絨棉種40公斤,藥液溫度在55--60℃之間,浸悶0.5小時后撈出,可直接播種或晾干后備用。
2、消滅零星病區:零星病區田間病株少,發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應及時消滅零星病區。
(1)拔除病株,消滅病源,將病株帶出棉田燒毀。
(2)病土處理:拔除病株后,對病土進行藥劑處理,鏟除病點。上述方法效果較好,但要堅持2—3年,才能收到徹底效果。
3、控制和壓縮輕病區:發病率0.1-5.0%的棉田為輕病田,病株較為分散,常出現發病中心,若不注意可能轉化為重病田,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控制以和壓縮,使之向零星或無病田轉化。
(1)實行輪作倒茬: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有效措。
(2)選用無病良種,實行種子消毒。
4、改造重病區:發病率為5.0%以上為重病區。
(1)種植抗病品種是改造重病區的有效措施,要選用抗枯耐黃的棉花品種。
(2)精選種子,實行稻棉輪作,清潔棉田,及時清除病株。
5、加強監測、適時防治
當田間零星發生時,可噴施 “菌殺特”400-500倍液、枯萎康1000-2000倍液、乙蒜素500倍液等藥劑,每隔20天噴一次,連噴2次;對嚴重發生的棉田,可用黃腐酸鹽、30%惡霉靈稀釋600—800倍液對病株進行灌根,連灌2次,間隔7-10天。其中滴灌棉田,可采取滴灌施藥的方法對黃萎病病及時進行防控,可用丙環·嘧菌酯100-150毫升/畝、乙蒜素150毫升/畝、黃腐酸鹽200克/畝等殺菌劑。
二、棉花黃萎病
(一)棉花黃萎病田間癥狀識別
癥狀
棉花現蕾前后出現癥狀,棉株中下部葉片的邊緣和葉脈間產生淡黃色不規則斑塊,后變成瓜皮狀,嚴重時全株枯死,葉片一般不脫落,落葉性棉花黃萎病除外。棉花黃萎病病株維管束呈淺褐色。
(二)防治措施
棉花黃萎病防治方法和基本原則與枯萎病基本相同,可參照進行防治。
三、棉花枯、黃萎病產地檢疫要求
1、時間:每年進行三次,即蕾期、花鈴期和吐絮后期。蕾期以棉花枯萎病為主,花鈴期以棉花黃萎病為主。
2、檢查要求:第一、第二次要求全面調查,塊塊查到,一株不漏。
產地檢疫結果及出證
1、記錄田間檢查結果,建立資料檔案并將調查和檢驗結果上報上級檢疫機關。
2、經田間檢查和必要的室內分離培養,對未發現檢疫對象的棉花良種田可簽發產地檢疫合格證。
3、經田間檢查發現零星病株在0.1%(含0.1%)以下的棉花良種田,在拔除病株,土壤消毒處理以后,同一地塊的種子在植物檢疫部門監督下進行種子硫酸脫絨處理,藥劑拌種后,處理合格后發給產地檢疫證號,限制在病區種植,不得調入無病棉區。
4、經田間檢查發現棉花枯、黃萎病發病率為0.1%以上的輕、重病區種子不發給產地檢疫證號,不得作為良種在棉田使用。